2022年9月2日上午,由中国博物馆协会服装与设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简称“服设专委会”)主办、中国丝绸博物馆承办的学术研讨会在第九届郑州“博博会”期间成功举办。本届研讨会以“共享服装魅力,设计美好生活”为主题,从对服装的认知、发展及传承等方面深入解读服装文化的内涵,以博物馆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为出发点,探讨博物馆设计的发展方向。
来自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河南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郑州当地高校的多位师生也到场听会。
国际博协执委、中国博协副理事长、服设专委会主任委员赵丰发来了致辞视频。他首先对到场的参会人员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分享了参加国际博协服装与设计专委会活动的感想:1、注重研究,挖掘文物价值;manbetx万博全站2、推进合作manbetx万博全站,包括博物馆之间、专委会之间、国家委员会和专委会之间的研究、展览、社教、会议等多种形式的交流;3、融入社区,通过各种手段与所服务的社区进行交流,让文物活起来。纺织服设类博物馆的社区不仅在博物馆周边,纺织、服饰、设计、非遗传承等领域都是我们的社区。
研讨内容分为服装与设计策展思路与方式研究、服装与设计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创新探讨、馆藏服饰与设计类藏品研究等三大版块,共14位讲者发言。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张霞作题为《用旗袍服饰书写民国时期的时尚生活——以衷藏雅尚 海上流晖的策展实践为例》的报告
2018年8月,上海历史博物馆举办了“衷藏雅尚 海上流晖——王水衷捐赠服饰展”,为答谢王水衷先生的公益善举。台北王水衷先生将自己三十年来所收藏的民国旗袍服饰三百余件,悉数无偿捐赠给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报告从展览策展人的角度,将对于服饰展览的策展理念、实践过程和反思设想作了简要概述,探讨研究了陈列的方式和方法。
四川大学孙唯祎作题为《编码与解码:象征人类学视角下少数民族服饰 展陈优化策略研究》的报告
当今少数民族服饰展陈多着重从艺术品欣赏的角度展示服饰风格多样性,而非引导观众通过服饰探究民族文化。报告在发现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探究民族服饰展品信息分层方式,优化展陈策划与设计,引入基于象征人类学理论指导下的民族服饰文化象征体系。同时,收集现有展陈实例、借助观众调查结果分析展陈现存问题、说明象征体系在展陈中的重要性并考察该体系各层面内容与展示特点、探究展品展现方式,实现服饰文化深层次展示。
中央美术学院佟季阳作题为《历史沿革与时代转向——从博物馆服饰展览到时尚策展》的报告
报告通过大众文化理论介入20世纪70年代国外博物馆服装展览的策展转向展开研究,以博物馆展览中服饰史、时尚史的学术梳理、视觉呈现、公共教育等层面透析其时代背景下政治话语、资本赞助、文化政策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与文化思考。由此探讨当今服装博物馆如何通过服装、时尚的展览“以美育人”,提升大众审美素养,面向更美好的生活,开拓更具学术价值的文化传播机制。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杨环宇作题为《服装博物馆虚拟策展的功能设计与价值探析》的报告
服装类博物馆既是展示服装藏品的空间场所,也是传承发扬服饰文化的重要渠道。随着信息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高端科技的发展,虚拟策展的形式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由此,传统服装博物馆的时空局限被打破,服务功能也得以延伸,带给受众交互化、数字化、动态化、智能化的观展体验,也为民族服装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起到推动作用。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程伟明作题为《服装与设计博物馆的美育浸润创新研究》的报告
在新时代背景下,服装与设计博物馆是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场所。为发挥服装与设计博物馆的美育浸润功能,提高人民的审美素养能力,从服装与设计博物馆的美育功能、美育资源、美育浸润的创新方式、创新课程设计、沉浸式交互设计实践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服装与设计博物馆的美育浸润提供创新路径。
中国丝绸博物馆余楠楠作题为《浅谈服饰类展览的配套社教活动策划思路》的报告
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各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情况、人文风貌和审美风尚。对于传统服饰文化的展示、研究和宣教,是相关领域博物馆的工作重点之一。服饰类展览资源的利用和宣教,需要专业的宣教人员与研究人员合作策划,多元化、分众式、系统化地推出教育活动,加强展教合一,寻求社会协作,以期能够提高观众走进博物馆、参观展览的积极性和了解传统服饰文化精髓的主动性,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北京印刷学院刘欢作题 为《基于江西夏布绣博物馆文化资源的民间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的报告
夏布绣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下建立了夏布绣博物馆、夏布绣研究所。近年来,夏布绣传承人张小红以夏布绣博物馆为依托,与学者们深入研究江西汉族民间服饰,利用服饰文化资源推动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这为我国服装织绣的保护、研究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具有示范性价值。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韩楚彤作题为《唐代纺织品中的“有翼兽”纹样初探——以民族服饰博物馆MFB9736藏品为基础》的报告
通过查阅古文献资料,判断出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品中的有翼兽纹样称谓为“飞廉”。但这种中国传统有翼兽纹样在唐代几乎被西域文明中的有翼兽格里芬所替代,甚至其造型由“多种动物组合”的特征衍生出单一动物与羽翼组合的造型,究其原因主要与中国传统有翼兽的功能以及统治者对于外来艺术的接受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河南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博物馆黄智高作题为《又见低帮鞋:基于馆藏文物的北宋职役足衣研究》的报告
职役作为政府机构中的特殊角色在北宋被专职化,其足衣特色鲜明。基于文物的实证比较研究发现,北宋职役足衣中的低帮鞋形制相比唐及五代更为普遍,并非影视等艺术作品所反映普遍穿靴之情势。其具体形制丰富多样,发挥实用、审美、象征等功能,内蕴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天地交通”的养生观等中华传统文化精粹。
西安工程大学张彬作题为《汉代戏剧服饰研究——基于对汉代画像石资料的考察》的报告
对于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而言,汉代戏剧服饰是以往学界触及较少且常常被遗忘的一个领域。汉代戏剧服饰发展的社会背景分别与汉代重巫好祠的崇仙风气及娱乐之风大兴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其服饰的基本形制特征鲜明。报告采用物质文化研究的方法,基于对汉代画像石资料的考察,通过对汉代戏剧服饰在文献上的梳理与同时期汉代物质文化资料中的人物形象遗存进行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汉代戏剧服饰发展的社会背景、汉代角抵戏及汉代乐舞百戏服饰的基本形制等方面问题。
“大拉翅”是晚清满族女子最具特色的发式之一,流行于满族上层妇女和后宫嫔妃。“大拉翅”由旗头板、旗头座和骨架三个部分组成,工艺过程是从“缠发”到“折布成器”的技艺。报告采用实物标本研究与文献互证的方法,对“大拉翅”实物标本进行全面深入的工艺数据信息采集、结构形态测绘和复原,呈现“大拉翅”完整的结构样貌;此外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将“大拉翅”的结构数据在犀牛与keyshot软件进行建模与渲染进行3D复原,将传统物质文化与数字化技术相融合,也为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技术支持。
北京印刷学院马桂纯作题为《论广彩瓷绘人物服饰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影响》的报告
广彩瓷作为一种专为外销生产的工艺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异域文化交融的产物,其人物服饰纹样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服装资讯。报告以各博物馆藏广彩瓷绘服饰纹样为例manbetx万博全站,探讨了其承载的东西方服饰文化的发展演变。
马面裙是汉族女子的重要裙式,两片式裙,前后左右共四个裙门,两两重合,外裙门多装饰manbetx万博全站,尤以清代最为华丽。清华艺博收藏有马面裙约40件套,以清代为主,其式样丰富,包含侧褶裙、百褶裙、鱼鳞百褶裙、阑干裙、月华裙、凤尾裙等;马manbetx万博全站面部分以刺绣工艺为主,技法精湛,针法多样,有打籽绣、平针绣、平金绣、盘金绣、戗针绣、三蓝绣、拉锁绣等;纹饰有蝶恋花、瓜瓞绵绵、人物地景、八仙纹等。报告基于对馆藏马面裙的分析,进一步研究其纹饰、技法、式样,希冀为今学manbetx万博全站提供思路,在了解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启迪新创意,成就具有中国魂的新设计,使传统文化焕发新容貌。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黄海妍作题为《海南传统黎族服饰的整理、研究与策展: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藏为中心》的报告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了近300件套海南黎族服饰,在对其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多次组织专业人员到海南岛黎族地区开展田野调查,后将调查和研究成果转化为展览。报告在基于调查研究的策展过程中,梳理出黎族历史文化背景下传统黎锦纺、染、织、绣技艺的发展脉络,并向观众重构和展示了它们的历史序列和存在语境。
本次会议是服设专委会自2021年换届后举办的首届学术研讨会。经8月份常务理事会决议,2023年专委会理事会及学术研讨会等相关活动将由孔子博物馆承办。会议最后,孔子博物馆孔府旧藏服饰研究中心主任徐冉表示期待明年能与各会员单位代表及学界专家学者齐聚山东,共同推动服装与设计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发展。